古医案奇观(初天麟整理)

1痘复伤漆案清朝时安徽省太平县有一青年男子,洞房花烛夜之后,身上便开始出痘,家人领着他前去求医。医生诊视时,看痘已现,证已明,便按痘治。谁知服药之后,非但见不到效果,反而全身都肿了起来,头肿得像斗一般大。先前那位医生不敢再治,于是家人便用轿子抬着这位新郎官四处求医,有的医生投以消肿药,没有效果;有的医生仍从痘治,依然不见效果;还有的医生让新娘暂避一时不要同房,甚至于不让患者吃饭,更不用说求神弄鬼,一概未得效验。当时,正好本地名医崔默庵游医回府,这家人便又用轿子抬着新郎官到崔府求医。崔默庵平素看病有个习惯,就是找不到病因前,一直对着病人反复观察沉思,有时遇到疑难病症,居然能这样诊视几天,直到弄清病因才肯施治。再说这位新郎官被抬来后,崔默庵先仔细问过病情。看过前面的处方,又诊得六脉平和,只是稍虚,便顿时犯了难,不知为何出痘后全身又肿成了这般模样!崔默庵和以往一样,坐在病榻前一边细细观察,一边苦苦思索。这时,几个轿夫因一路跋涉,腹中饥饿,便在一旁吃起了随身携带的干粮。只见患者听到有人吃东西后,用手把肿得合在一起的眼皮扒开了看。崔默庵急忙凑上前去问道:“你是不是也想吃?”患者有气无力地回答道:“是很想吃。就是先前有位郎中先生让我戒食几天,没有办法!”崔默庵自言自语道:“这种病和吃饭又有什么关系?!”于是就让人喂他吃。这位新郎官已饿了几天,吃起来自然津津有味,全不像一般重病之人。崔默庵在一旁不由得摇头叹气,实在是不解其故。眼看天色将晚,患者家人有回家的意思,只是见医者尚未处方,不便说出。崔默庵亦知患者家人的意思,便令起轿,自己也随同前往,继续诊视,一路上免不了冥思苦想。到达后,先随患者走进洞房。刚一坐定,又一弹而起,连声说道:“我明白了!我明白了!”当即让把患者移居另外一个房间,又吩咐家人找来几斤螃蟹,捣烂后遍敷其身。原来,崔默庵一进洞房,就闻到新做的家俱散发出生漆的味道,立刻意识到新郎官全身皆肿的原因就在于漆气。暗自感叹道,天下居然有这等巧事——新婚即出痘,同时又为漆气所伤,纠葛一团,能不详察乎?果然不出崔默庵所料,一两天患者便肿消痘散,又焕然一新郎官矣!2舍证从脉案民国初年,河北省盐山县有个姓毛的年轻人,平素患有痰饮,后来又得伤寒,经用药物调理而愈。这个年轻人有饮食不节的毛病,一次暴食暴饮后,旧病复发,无奈又去求医,服了几剂药后才算好了。按说,有了这次教训,往后饮食就该节制一点。谁知这个年轻人刚好伤疤就忘疼,几天之后,又因饮食过度发病了。这次就不像先前两次那么好治了,连请几位医生都医治无效。不得已,托人辗转请来了本籍的当代名医张锡纯。张锡纯诊其脉洪长有力,但观其舌苔又淡白;再一问,病人说并不燥渴,咬一口梨,甚至吃一粒石榴子都觉得透心凉。张锡纯一看脉不符,心想:病人素有痰饮,又感寒邪,几次复发,皆困饮食过量,脾胃受损,寒邪入里化热,而致阳明实热,故脉见洪长有力。之所以无燥渴之症,是因其素有痰饮,水湿凝聚;之所以畏食寒凉,是因其寒饮停于中焦,与外感之热相互胶结,以致胃府转从其化而与凉为敌。于是,张锡纯便舍证从脉,开大剂白虎汤方以清实热,加清半夏数钱以温化寒饮。病人在两天之内连服十几次药,共用去一斤多生石膏,病情果然好转,脉见和平。谁知过了两天后,这个年轻人又旧病复发,痰涎壅盛,连连咳吐,精神恍惚,言语错乱,全身颤抖。不得己,又托人请来了张锡纯。张锡纯乍看病人危在旦夕,先自一惊;待到诊得其脉和平,惟右关稍弱,又大惑不解——何以会证见危急而脉无病象呢?用药对证,无庸置疑;右关稍弱,说明还是脾胃虚损所致。于是,便细细地询问病人这几天的饮食情况。一问,果然就发现了病因——原来,病人家里怕他饮食过度,重蹈复辙,便矫枉过正,每天只让他吃个半饱。张锡纯诊断清楚后,对其家人说道:“这次不需用药了,让他像平时一样饮食就可以了。”病家不解其意,说道:“他已病成了这个样子,哪里还能吃东西呢?”张锡纯说道:“前几次复发,是因饮食过度,这次复发.是因戒食过甚。戒食过甚,则摄入不足,摄入不足,也会损伤脾胃。所以,只要恢复其正常饮食,不必服药。不信,你们端来饭菜,喂一喂试试看!”病家半信半疑,其好端来饭菜。将病人扶起喂食。正如张锡纯所言,这个年轻人一进饭菜,顿露饿像,吃起来全不似一般病人。这时,天色已晚,张锡纯起身告辞,临行前嘱咐其家人当晚再让其进食三次,每次先少喂一点,以后循“少吃多餐”的原则,待其复元后,再与平常一样进食。果然,遵其所嘱,年轻人的病便慢慢好了。从此之后,他再也不敢暴食暴饮了。3侥幸取胜案北宋年间,朝廷为了遏制私盐,颁布了一道新的盐法。有个盐商边看布告,边惊吓得吐出舌头,等到看完布告,那舌头居然再也缩不回去了!老吐着舌头怎能吃饭?这个盐商一连十几天食不下咽,饿得一天比一天瘦,其间虽遍请京师名医,都以此症甚怪,难以为治。家人担忧害怕,便张榜求医:有能治好此病者,赏钱千万。几天之后,此事就传遍京师。一般医生虽为重赏垂涎,但一想到名医尚难以为治,都望而却步了。当时南京有位声震南北的名医,名叫宋毅叔。宋毅叔有个女婿,名叫王贶,这王贶本是一介书生,因钦慕岳父医名,便从师学医,尚未精通,就来到京城开封行医,一直郁郁不得志,到后来,连衣食都难以为继,处境很是凄凉。王贶听到这个消息后,暗自寻思遭:这笔赏钱够吃用一辈子的了!管它能不能治好,先看看再说,万一要治好了呢?于是,便壮着胆子前去揭榜应聘。王贶一看病人那副怪相,先忍不住大笑了起来。病人家属责问他为何而笑,他这才冷静下来。心想,糟了,这病果然无从下手,根本无药可医。但既已揭榜前来,怎能临阵退缩?于是,便煞有介事地回答道:“我笑的是这幺大的京城,居然没有人能治得了这种小病!”那盐商和家人一听此语不凡,都不由得肃然起敬。王贶这时一边翻检着随身所带的医书,一边琢磨着该从何下手。后来,在《针灸甲乙经》里偶尔发现舌下的金津、玉液、海泉三穴中有一穴似乎与此病有关,便把书台上,对病家说道:“我一针即可见效,只是你们得先立下字据,万一出点差错,可不能怪罪于我!”病家看事已至此,也是“病笃乱投医”,狠了狠心,只好依了他。王贶这时胆子也壮了点,便抽出一根银针,急剌病人舌下一穴位,稍待片刻,不见动静,怕真出差错,就徐徐起针。谁知这一起针,病人的舌头顷刻之间就伸缩自如了。盐商全家大喜,马上赏钱千万,以后又广为宣扬。从此,王贶在京师医名大噪,诸事顺利。王贶富有之后,思前虑后,这才开始发愤攻读医书,终于以医术闻名天下。后来他得到皇帝赏识,宣和年间晋升为朝请大夫。他著的《全生指迷论方》被后人广为采用。搜索复制

1

鲜花

雷人

路过

刚表态过的朋友 (1 人)

巫妖王

赞(0)
版权声明: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.0国际许可协议 [BY-NC-SA] 进行授权
文章名称:《古医案奇观(初天麟整理)》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skykkk.com/archives146185.html
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,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,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,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。

相关推荐

  • 暂无文章